热烈祝贺王如松、傅伯杰、康乐当选院士
发布时间:2011-12-15点击量:309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度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我会三位生态学家喜登榜端,分别为:中国生态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七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王如松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方法,城乡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生态工程集成技术研究。在揭示城市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规律、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把传统生物生态学拓展为以人为本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主持了大丰生态县、扬州生态市、海南生态省、天津、北京等地的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系统研究,创建了以发展生态产业、保育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化为特征,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模式;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产业生态转型及生态工程示范技术;建立了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环境、经济和人协调发展的系统方法,为我国城市生态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伯杰研究员主要从事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在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开创性地将格局-过程-尺度有机结合,揭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预测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景观多样性的概念和类型,发展了农业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和模型,推动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康乐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基因组学和进化生态学研究。以昆虫为模式系统,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了昆虫适应性和成灾机理。发现嗅觉感受蛋白基因和多巴胺代谢途径对飞蝗型变的启动和维持机制以及型变的表观遗传规律。阐明地理种群变异、抗冻物质、热激蛋白等对抗寒性的作用,揭示蝗虫对环境增温的响应特征。揭示植物、昆虫、天敌的化学联系及同步性节律特点,发现植物直接和间接防御对策间的平衡关系。为推动我国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以及利用微宏观相结合的手段阐明昆虫适应性机理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