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7-01-17点击量:271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等共同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承办和协办的 “第十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25日-2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
来自全国110家单位的53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由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究所李明研究员主持。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事长魏辅文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兆团,国际动物学会主席张知彬研究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委员张正旺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德华研究员等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大会邀请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浩然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广州大学吴毅教授等分别做了“广东省动物学会70周年回顾”、“乘‘蛟龙’下潜深海—2013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实验性应用首航南海深海生物考察报告”、“野生动物保护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国亚洲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和“中国南部蝙蝠分类学研究与标本资源库的构建”的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还专门组织了青年学者大会报告,并分别邀请了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中山大学张鹏教授、重庆师范大学付世建教授、温州大学赵志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胜教授等分别作了“环境变化对北方哺乳动物生存影响效应的研究”、“生命之树:大数据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鱼类游泳行为—生理机制及生态适应对策” 、“能量代谢的可塑性研究—基于对最大能量收支极限的探讨”和“变态发育演化与昆虫生物多样性”等做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共收到摘要319篇,墙报31个。大会安排了17个专题,共有209名代表作了口头报告。从17个专题看,大会交流的内容都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主题,多数研究都围绕环境、基因型和表型及其相关作用和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围绕动物的生存、繁殖和生活史对策等这些永久的主题。多数学科领域都注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也注意了传统学科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传统学科是值得鼓励的一个途径。本届会议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延续了往届主要专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新的专题:“鱼类生态学专题”、“获奖青年学者专题”。由获奖青年学者和获得旅费资助的青年学生组成的专题,展示了青年学者的活跃思维。会议需要继续鼓励的专题:小型哺乳动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动物系统生物学(传统分类学)是动物生态学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在专题组织者的努力下,一直坚持了下来,参会代表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参与,这是学界的喜事。新关注的领域: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的功能。需要持续鼓励的领域: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是野外数据的多年积累,这两个领域需要多年的数据积累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闭幕式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乘明研究员主持。中国生态学会动物专业委员会王德华研究员做了大会总结。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秘书长李明研究员和东北林业大学徐艳春教授宣布了本届大会评选出的5名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和5位最佳墙报奖获得者名单。王德华、刘少英、吴毅、李明和黄乘明等为获奖者颁奖。
本届会议得到了广东省振兴科技基金会的资助。第十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