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中国生态学学会提名“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公示
发布时间:2023-02-21点击量:1801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精神,经个人申请,分支机构和专家(理事,院士)推荐产生2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和3名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
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核,并经常务理事会投票,中国生态学学会拟提名冯晓明和孙燕2位为“第十九届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秦书琪和魏芳莉2位为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现将提名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进行公示。
(1)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
冯晓明,女,1980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服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候选人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前沿与我国干旱区生态恢复的国家需求相结合,将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紧密结合,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1.发展了土壤保持、碳固持和产水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模拟方法,揭示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机理。2.定量揭示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固碳与产水的权衡关系及其时空变异规律,量化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水资源承载力阈值。3. 揭示了北方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区域关联机制,提出了生态恢复优化布局的重点区。候选人的研究创立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模型、碳水耦合、防风固沙服务供需空间关联等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阐明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作用机理,为黄土高原和北方风沙区生态恢复提供了新的关键科学依据;推动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深入到过程机制,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集成向定量化、模型化方向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Science Bulletin等重要期刊上,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单篇最高他引959次,3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5),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0/20),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和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3/29)等奖项。候选人的研究对学科发展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实践决策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
孙燕,女,1985年10月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入侵植物的成功入侵机制、生态危害成因和生物防治策略等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揭示了入侵植物最大化摄取资源的危害成因,构建了基于物种信息的种群密度分布模型,为精准预测和房子外来植物入侵提供科学依据。候选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生态学核心期刊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 等期刊发表 17 篇论文,他引 2000 余次,H 指数 1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瑞士国家级青年项目 2 项、瑞士诺华科研项目 1 项,并参与过多项欧洲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以会议召集人身份组织了“Predicting outcomes of species interaction”、“Rapid evolution during biological invasions”等学术研讨会,并受邀在“第 8 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第 4 届入侵物种与气候变化年会”等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2)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
秦书琪,女,1992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土壤碳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过去几年间,围绕“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及其调控因素”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基于大尺度野外调查和垂直剖面样品采集,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碳分解模型等手段,揭示了深层土壤碳释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垂直变异的调控机制。这两项工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分别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分解温度敏感性空间变异和垂直变异的调控机制,发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碳稳定机制是造成温度敏感性变异的主要因素。相关结果为认识高寒草地土壤碳循环特征提供了实验证据,同时为模型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关系提供启示。文章发表后均被Faculty Opinions推荐,认为“他们的工作为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稳定机制提供了关键实验证据”。也被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等媒体广泛报道,还被Ecology Letters, 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知名杂志文章他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同时,被提名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植物生态学报》发表文章1篇,相关成果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此外,被提名人还参与了课题组成员关于土壤碳释放驱动因素、土壤碳稳定机制等研究,以合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logy Letters,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发表数篇文章。被提名人先后获得全球变化青年人才基金“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项,并3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魏芳莉,女,1993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变化环境下干旱区生态系统响应及反馈研究。过去几年间,围绕非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开展了创新性工作。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自适应性时序分析方法,揭示了非洲旱地生态系统近30年的演化动态及驱动机制,识别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热点和退化的时间,为大尺度植被动态监测及生态系统退化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发现了非洲北部和南部火的演化动态和驱动机制不同:北部农田扩张导致火持续减少;非洲南部火经历了由增加到减少的转折,主要受降水的控制,且降水-火关系存在时空异质性,为预测未来火动态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生态系统尺度光合效率(EPE)的概念,EPE的下降是导致植被绿度和生产力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干旱半干旱区EPE增加,半湿润和湿润区EPE减小,土壤水是EPE的主导因素,为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科学启示。被提名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5 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9篇,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Ecology Biogeography,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生态学报》等生态学主流期刊,相关成果被Nature Climate Change,Global Change Biology等研究作为近年来干旱致使非洲火减少的关键证据引用。此外,被提名人还参与了研究团队关于干旱区生态水文、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合作者身份在Science Bulletin,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发表数篇文章。被提名人获得“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获得“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并2次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公示时间:2023年2月21日-27日(5个工作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中国生态学学会提出。异议必须以书面形式,单位需加盖公章,个人需签署真实姓名。
联系人:罗春燕
电话:010-62849101-203
邮箱:zz-esc@rcees.ac.cn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邮编10085
中国生态学学会
2022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