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rcees.ac.cn

010-62849101

搜索

首页 - 奖励举荐 - 青托工程

薪火相传处,春风化雨时

                  —致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们

(北京林业大学 田地)

“青春是一骑嘹亮的凯歌……”。2017年夏,当我在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中写完这一行字时,对于未来充满了无限的迷茫。博士期间我主要在中国东部典型森林养分添加实验平台上开展野外监测工作,关注养分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调控。这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课题,风风雨雨中,我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季雨林,奔波了4年。但是对于我监测的林分,4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甚至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未来我该怎样深化现有的研究?怎样将理论真正地服务于生产?如何将科研论文更好地写在祖国大地上?即便是进入了首都一所高校任教,我仍时刻问自己,但是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2021年初秋,一束驱散迷茫的光,随着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信息照向了我。彼时正值新冠疫情肆虐,我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回国,在上海浦东机场落地,看到微信中科协青托的相关信息,在隔离期间认真填报了申请书,后经中国生态学学会专家函评和答辩,有幸获得了支持。直到现在,我依然能感受到三年前的激动。回望得到托举的全过程,我觉得最感动、最感激的是领域内前辈和同仁的提携与帮助。在薪火相传处、春风化雨时,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成长成可以为20余名研究生和本科生遮风挡雨的“妈妈牌”导师。一路上,少不了的是科协和生态学会的关怀,更离不开引路人们的谆谆教诲、倾囊相授,他们以丰富的经验为我指明方向,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严谨、求真、务实,是前辈们传递的优良学术之风。北京大学生态系的方精云院士是我博士期间的导师,他和中科院植物所的杨元合老师、北京林业大学的王襄平老师,担任了我的托举导师。几位前辈身上闪耀的治学精神,既是科学精粹的凝结,亦是学者风骨的彰显。他们以严谨为基,追求数据的精确与逻辑的缜密,不容丝毫疏漏;以求真为魂,始终叩问自然本质,勇于挑战未知;以务实为本,将科研扎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他们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鼓励创新思维,又强调薪火相传的责任,毫无保留地培养后辈。植被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周期很长,突破性成果产出需要沉淀。导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引领诸如“中国植被志”、“中国陆地碳源汇时空格局”、“中国植被结构功能与建造”等重大基础与应用研究,他们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内涵,这塑造了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底色。

自信、乐观、向上,是前辈们传递的逆境求索之道。科研征途的淬炼与崎岖,恰似多维度的学术修行。学术生涯初期遭遇的资源掣肘、规则迷雾、意义消磨与时间困局,很可能是每位“青椒”破茧蜕变的试金石。自学生时代起,导师那句洒脱的处世箴言—“走自己的路,做该做的事”—始终是我科研生涯的精神火种。过去三年,每当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横亘于前,导师们传递的逆境求索之道总能激励我在困境的褶皱处寻得跨越的支点,于山重水复无疑路时喜获一扇又一扇柳暗花明之窗。同时,我也十分幸运有真诚的同事们给予诸多的关心和帮助。例如,疫情结束后,我带领学生在野外快速补充实验,最后累倒了。单位工会知道后,给予了暖心的关怀,学院领导们每次见到我几乎都会叮嘱:要多休息,不要太累了。这些人性化的温暖,让我倍感亲切,和谐向上的集体力量更激励着我走得更远。

仁爱、向善、托举,是前辈们传递的潜心育人之魂。前辈们躬身示范,于无声处用行动时刻诠释着“立德树人”的真谛。犹记得在中国生态学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前辈们讨论青年人才培养时的那句话:“学会的未来,就在于今天对你们的托举”。沉甸甸的话语让我明白,学术传承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平台的搭建与机会的给予。正如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校长的推荐下,我有幸担任了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在学会事务中锻炼沟通协调能力;2024年在中科院植物所刘伶俐老师的鼓励下担任《植物生态学报》的青年编委并组织了“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功能性状”专辑,收稿量突破最初的预期;托举的三年间,“90后”院士匡廷云先生两次帮我写推荐信……前辈们对后辈的信任和支持,尤其是女性科学家们的鼓励,让我在感恩中成长的同时深刻领悟到:让年轻人在承担责任中发现自己的潜力,是授人以渔的要义。如今,当我将这份托举之力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时,更深切地理解,前辈们倾注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不仅是专业指导,更是一份让学术星火代代相传的深切期待。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知视野的开阔与责任的厚重。当我在山水林田湖草间验证理论,亦或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时,总会想起成长路上前辈们的谆谆教诲。前辈们宝贵的馈赠,终将通过我的双手,继续传递给更多怀抱理想的同学们。薪火不灭,只因每一代学人,都愿做那托举他人的灯盏。未来,我将以引路人们赋予的“顶天立地”之志在平凡的教研岗位上孜孜不倦、继续求索:以创新成果回应科学之问,扎根祖国大地,让基础科研切实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