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举荐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从探索到突破的成长之路
(云南大学 赵方凯)
被托举人云南大学赵方凯,农田景观格局的多尺度环境效应,基于农田景观格局-空间过程-环境效应及优化调控的研究思路,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阐明了异质景观中土壤抗生素迁移扩散过程机制,建立了基于“源-汇”景观过程的流域尺度土壤抗生素时空动态预测模型,并基于土壤抗生素-作物生产-农民生计权衡,揭示了宏观尺度农田景观格局的阈值效应,提出了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农田景观格局优化对策,在Nature F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顶尖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依托青年人才托举项目,赵方凯于2021年被聘为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2024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
自参与青托项目以来,被托举人始终围绕农田景观格局与土壤抗生素污染的关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尤其聚焦于滇中地区这一典型区域的农田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申请人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景观异质性对土壤抗生素污染变化的影响,并成功揭示了不同景观格局在污染扩散中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在流域尺度上,申请人深入分析了流域景观管理策略对土壤抗生素时空分异特征的作用,提出了有效的流域景观调控对策,为污染风险的削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此外,随着农业集约化进程的推进,土壤抗生素污染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明确了土壤抗生素污染对作物生产的风险,并揭示了其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土壤抗生素对作物产量的尺度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土地系统的可持续管理,降低土壤抗生素对农业生产的风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生态系统保护的双赢。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农田景观规模对农民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抗生素暴露风险的空间分布。通过空间优化算法评估了地形和贫困约束下农田景观规模调整的空间适宜性,研究结果突显了农田景观规模调整在降低土壤污染暴露风险、促进可持续农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此项研究不仅推动了农田生态系统污染治理的深入理解,也为未来农田景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在学会和托举导师的指导帮助下,被托举人积极参与了中国生态学大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主持研究生论坛分会场,在学术平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传播了自己在景观生态学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与国际知名专家的合作也进一步拓宽了其研究视野,并通过联合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此外,还担任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副秘书长以及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青年编委,参与了多项学会和期刊编委会活动,推动了学术交流的开展。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学术影响力,也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
通过参与青托项目,深刻感受到科研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更是肩负社会责任的实践过程。在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土壤抗生素污染的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逐步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些年的探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托举项目执行期满后,依托学会的平台与资源,将继续深入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土壤污染的相互作用,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