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08点击量:271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民族生态专业委员会协办的“农民的种子、传统知识和参与式育种:分享和探索共同的目标和行动”国际研讨会(Farmers’ Se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PPB: Sharing, Networking and Exploring for Common Actions)于2013年12月6日---8日在云南省丽江市福国大饭店及宝山乡石头城村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第三世界网络主办,云南丽江当地政府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地方社区代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术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等12个机构与会,来自秘鲁、英国、马来西亚、美国、荷兰等多个国家的7名国际学者到会并进行了学术报告。一共有60余名各界代表,包括19名我国少数民族代表,在为期4天的会议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民族生态专委会9名委员参加此次盛会,并在所有的专题讨论中做了报告和参与讨论。
会议首先由民族生态专委会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致欢迎词,他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表达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标、参会机构及与会人员。
会议首先由第三世界网络的Lim Li Ching女士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宋一青博士分别介绍了国际上及国内的农业工业化危机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是此次会议的研讨背景,也是与会人员普遍关注的主题。
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和经验教训”专题中,由薛达元教授及其博士生王艳杰分别介绍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和“以香禾糯为例的遗传多样性保护”,随后由云南农业大学王云月教授介绍了“保护与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品种保护与参与式植物育种”专题中,秘鲁ANDES的印第安专家Alejandro Argumedo介绍了秘鲁马铃薯园的生物文化遗产系统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古寨乡古寨村上古拉屯的陆荣艳女士介绍了他们进行的玉米参与式植物育种的丰富经验;民族生态专委会秘书长成功博士与专委会委员黄绍文教授,介绍了云南省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与地方水稻品种资源调查的情况。
在“参与式研究与生物多样性管理”专题中,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北京办事处的张宗文教授介绍了“传统知识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管理”;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周玖璇博士、刘霞博士和博士生陈祯介绍了“云南师宗县传统水稻品种保护案例研究”;最后由民族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爱军博士介绍了“生态观光农业的曙光---以丽江三真生态园为例”。
在“政策与法律”专题中,来自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北京办事处的张宗文教授介绍了UPOV的国际形式与最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的宋敏博士介绍了在知识产权领域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情况;薛达元教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我国对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相关政策现状。
在丽江市宝山乡石头城村的种子交流活动上,来自广西和云南等多个地区的农民代表与当地农民进行了种子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流,他们中间有壮族、瑶族、仫佬族和纳西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各自发展培育出了适应了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地方品种,并累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这次种子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他们保存地方品种,应用传统知识的热情,从而直接地实现了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次种子交流活动是民族生态学的具体应用之一,是通过国际专家和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各地的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交流模式,突破了旧有的农民与农科站的双边关系,建立了农民之间的种子自由交换的网络结构,从而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最后,所有与会代表共济一堂,商谈下一步的合作与共同行动计划。鉴于目前关注参与式植物育种的研究人员和相关机构仍然较少,故此与会人员提出了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推广相关的经验。
薛达元教授总结了这次研讨会,认为已经达成的成果包括:1、共同理念和各国经验分享,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加强小农传统农耕的创新体系,达成共识和多国共同行动;2、农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和种子交换,农户与多个利益相关者进行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的分享;3,形成多社区、多区域、多国合作网络,以更好地保护和加强小农传统农耕创新体系和农业生物多样性;4、基于民族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了一种农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