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学会动态 >> 详情

第十届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5-05-11点击量:176

 

2015年5月8日,由北京生态学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新世纪北京生态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军会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介绍京津冀地区生态和环境的演变、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刘军会重点介绍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划定方法、管理措施以及京津冀生态红线方案和对策建议。生态保护红线是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明确的基本特征、管控要求、划定原则、划定范围、技术流程和划定方法。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4.33%,天津比例最小为11.76%,其次是河北23.55%,最高是北京40.24%。应加快推进京津冀生态红线落地及监管工作,优化京津冀大城市内部生态功能布局,减少机动车流动,降低大气污染;设置京津冀城镇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提高城市宜居性,为大气污染物扩散净化预留空间;在京津冀城市群外围,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控制风沙危害,减少大气污染。

 王跃思以“PM2.5、霾污染及危害”为题,阐明了PM2.5和霾的定义,二者的关系和PM2.5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报告回顾了历史上比利时、英国和美国的大气污染,详细说明了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情况。认为目前对北京地区重霾污染的形成机制已基本清楚,即引发于周边输送,加强于本地排放,并提出了NOx中心说的科学假设,即氮氧化物的治理对霾情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年平均监测结果,霾污染的重点源主要是机动车、燃煤、工业排放和扬尘。就北京而言,机动车为城市PM2.5的最大来源,约为四分之一;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五分之一。京津冀区域应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尤其是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同时要高度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最后,他介绍了大气污染干湿沉降的测算及其可能的生态效应,如酸雨及中和过程、氮沉降、金属传输与沉降、硫沉降、酸沉降等。

欧阳志云展示了截止201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和变化:农田、森林、城镇和草地分别占了京津冀地区面积的44.5%、33.1%、10.0%和9.2%,另有少量湿地和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自1980至2010年,京津冀地区城镇面积持续增加,农田面积持续减少,森林、草地面积有所增加,湿地面积减少。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格局,他介绍了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极重要和重要区的主要分布。目前,城市化发展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快、水资源胁迫较高、能源胁迫上升,京津冀地区成为了全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严重的、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并带来一系列如热岛效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表径流减少、河流断流天数增加、海河流域地下水位下降且水质受到污染等生态问题。最后,他提出明确生态环境承载力、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系统恢复等生态保护建议,并指出应增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京津冀地区主体为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前缘地区,地处海河流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沙漠化防治区、生物多样性聚集区。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各领域讨论的热点,而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只有客观认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才能提出科学的决策其措施途径,这是当前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扎实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由学会理事长马克平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李金涛部长、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甘敬主任、石景山区环境保护局李元员局长等来自京内外35家单位、3家新闻媒体(北京电视台、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花卉报)共约1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blob.png

会议现场(一)

blob.png

会议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