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7点击量:14
2025年8月29日,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组织的第八届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辽宁分讲坛——“金农讲堂”农膜污染防治线上讲座顺利举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沈阳农业大学刘鸣达教授线上授课,为全辽宁省各地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开展农膜污染治理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指导,在线掀起防污治污学习热潮。
授课过程中,刘鸣达教授围绕塑料农膜污染治理核心主题,多维度展开深入讲解。回顾塑料发展历史与特性,客观分析塑料农膜应用成就与污染现状。我国应用农膜覆盖技术已有40余年,覆盖耕地3.3亿亩,每年增加效益1400亿元以上;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覆膜率达70%以上;农膜在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膜广泛应用,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土壤农膜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农膜残留量最高可达138公斤/公顷,导致玉米减产10%—20%;在新疆棉区,因棉花纤维掺混塑料杂质,导致年经济损失达20亿元。残留农膜缠绕根系、降低土壤孔隙度(15%),破坏土壤结构;农膜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和有害化学物质(已检出1.6万种化学物质,其中4219种存在健康风险)。
针对农膜污染治理难题,刘鸣达教授详细解读了当前我国相关政策与技术进展。政策方面,2020年颁布《农用薄膜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全链条监管体系,推行地膜厚度≥0.01mm强制性标准,对违规行为最高可处罚1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个人弃置农膜行为,设置了200—2000元罚款额度标准。甘肃地区正在推动“以旧换新”农膜回收补贴政策的实施。技术方面,推广使用0.015mm加厚高强度膜,便于机械化回收,在新疆试点区域农膜回收率提升40%;研发聚乳酸可降解农膜,其成本降至普通膜3倍;纸基替代材料及揭膜机械已开始研发。
就防治农膜污染、加强农膜回收,刘鸣达教授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加快可降解农膜成本攻坚,争取3—5年内降至普通膜2倍以内,提升可降解农膜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跨区域回收网络,对再利用企业给予用地、税收等优惠,激发企业开展农膜回收积极性;三是将农膜回收纳入生态补偿机制,对主动揭膜农户给予奖励,引导农民树立主动治污意识。直播中,针对网友们普遍关心的农膜应用相关问题,专家逐一分析、解答并给出建议,增强了生产者开展农膜污染防治的信心。
专家授课期间,观看直播者达1万余人次,点赞量1.4万余次。讲座视频同步上传至“金农讲堂”线上云课堂并可重复播放,便于更多农技人员和农民回溯学习,真正实现“指尖课堂传农技,随时随地能学习”。
中国生态文明大讲坛是中国生态学学会精心打造的品牌科普活动。自2018年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共同发起以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已成功举办八届。活动汇聚生态学家与社会科普专家力量,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生态理念、普及生态科学知识。迄今,大讲坛足迹已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吸引100多家单位参与,累计设立主、分会场200多个,线上线下受众1100多万人次,为提升公民生态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反响积极。
(辽宁农业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