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概况 >> 详情

学会领导

发布时间:2020-06-17点击量:2398

    理 事 长:


  • yuguirui.png

    •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资助。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生态系统生态学教研室主任,担任《应用生态学报》主编,《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和《中国科学数据》副主编。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理事长,兼任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奖。出版专著10部,授权专利7项,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 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2004-2013),常务理事(2013-2023),理事长(2023-)。


    副理事长:(按姓氏拼音排序)


  • anshuqing.png

    • 安树青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湿地与滩涂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院长,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河流生态标志性成果”技术责任及技术集成专家,国际湿地科学家协会中国分会副主席,湿地科学家学会专业认证项目(SWSPCP)战略计划委员会和全球化委员会成员,全国湿地保护城市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湿地科学与管理》副主编。从事湿地生态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973计划)、国家863计划、中欧科技合作、中澳科技合作等国家与国际项目100余个;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等15部;自主研发了近百余项核心技术,拥有国际专利6项、技术发明专利70余项,生态工艺包20余个、先进治理模式10余个、整体解决方案10个,且多项核心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大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领团队完成编制12项指导性规范标准(国际决议2项、国家标准1项),全面引领水污染控制、湿地保护恢复产业的发展,并在全行业做出了重要示范。荣获国际生态学协会授予的“杰出湿地科学家”、国际生态工程学会杰出贡献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9项省部级奖项与国际奖励;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专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基于NbS的湿地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入选2021“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任常务理事(2009-)、副理事长(2023-)。



  • chengliding.png

    • 陈利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生态分会副主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卷》、《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景观生态规划与区域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5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刊物上发表2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委科技奖7项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04-),常务理事(2009-),秘书长(2009-2018),副理事长(2018-)。



  • huchunsheng.png

    • 胡春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氮、水、碳循环及土壤生态过程研究。构建了华北典型农田关键带氮、水、碳原位联网观测体系,明确了华北典型农田关键带土/气、土/水等关键界面氮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发了农田氨、硝酸盐等面源污染阻控技术。主持并完成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国家重点基金等重要项目。在Science Advances、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Microbiome、土壤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先后入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野外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北省优秀省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04-),常务理事(2009-),副理事长(2023-)。



  • lixiuzhen.png

    • 李秀珍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2000年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6部,部分成果被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采纳。担任Future Earth Coasts执委会成员(2019-),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计划(Mega-Delta Programme)”联系人(2021-),国际景观生态学会议长(2011-2019),自然资源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专家(2020-),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专家(2021-),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6-),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曾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13-)、常务理事(2018-)、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2012-2014)等;IPCC报告(第6版)评审人;Anthropocene副主编(2023-),曾任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副主编(2013-2023),以及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8-2019),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2022),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生态学报(2012-)、湿地科学(2021-)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多次在景观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领域的大型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



  • liuhongyan.png

    • 刘鸿雁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副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生态环境遥感分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植被恢复与固碳耗水”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植被响应和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系统地开展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生态脆弱区(林草交错带、喀斯特关键带、多年冻土南缘)的植被格局、动态及生态适应性机理研究。建立了植被动态及其干旱适应性研究迄今最为完整的方法体系,拓展了植被动态研究的时间尺度。系统地重建了我国北方旱区林草植被类型、覆盖和分布的长期变化,为解决我国北方旱区植被恢复中的林草配置提供了直接证据,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旱区植被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支撑。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态响应”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进入气候变化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位科学家名单。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讲《植物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13-),常务理事(2018-),副理事长(2023-)。



  • liuqing.png

    • 刘  庆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全球变化、恢复生态与植被生态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项目、面上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等30余项。在森林恢复方面提出了森林恢复演替的“近交远攻”理论,负责完成了中国主要灌丛周五群落的调查等。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项。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09-),常务理事(2015-),副理事长(2023-)。



  • renhai.png

    •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oard member,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发现了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机理及利用护理植物的解除对策,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实现了报春苣苔等36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的生态恢复。近年主持国家“十四五”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A项目和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专项等项目4项。出版有《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2001, 2008)、《Plantations:   biodiversit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restoration》(美国Nova Science Publisher Inc. 2013)等专著3本,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担任Journal of Biodiversity   and Endangered Species和《生态学报》等8个学报编委。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广东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6项,曾获广东省第六届五四青年奖章(2004)、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等荣誉6次。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09-)、常务理事(2013-)、副理事长(2018-)。



  • wangyanfen.png

    • 王艳芬

      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聚焦寒区旱区草地土壤碳氮循环与草地可持续发展,发展了土壤碳库系统稳定性理论,主持研编了1:50万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副主席;曾任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独立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等。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2009-)、副理事长(2018-)。



  • zhonglinsheng.png

    • 钟林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旅游地理、保护地与国家公园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了70余项国家及地方政府和国际组织委托的科研课题与规划项目。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2014-2018),秘书长(2018-2023),常务理事(2018-),副理事长(2023-)。



  • 11.jpg

    • 朱教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资源环境生态领域专委会委员,三北工程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三北工程攻坚战东部战区专家组组长,《Ecological Processes》共同主编,《Trees: Structure and Function》、《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应用生态学报》、《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副主编。长期从事防护林生态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创建了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经营-评价”理论与技术体系,指导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推动了林学和生态学学科发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国际林联科学成就奖、TWNSO 农业集体奖等;出版《防护林生态学》(入选研究生教材)等专著6部;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limate Change》等期刊发表论文320篇(SCI 122篇),国家采纳咨询建议10份,形成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与方案。建成国家级野外站等科研平台3个。主持杰青、重大基金、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通过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指导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推动了应用生态学学科发展,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重要科学支撑。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2018-)。



  • zhuyongguan.png

    •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筹备组副组长、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与生源要素/污染物的循环与转化,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的生态和健康效应。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至今已在Science, Nature及其子刊,PNA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国际论文被引用近51000余次,H-index 为118(Web of Science, 截至2023年3月)。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2023-)。



    秘书长:

  • zhouweiqi.png

    • 周伟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城市生态遥感、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模拟与优化等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One Eart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副主编,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18-)、副秘书长(2013-2023)、秘书长(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