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动态 >> 详情

第二十三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生态科普分会场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24-12-09点击量:88

2024年10月27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委、全国生态文明科学传播团队、沈阳农业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生态科普的理论、技巧与实践”分会场(以下简称“生态科普分会场”)在沈阳新世界博览中心召开。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出版社、山东省生态学会、黑龙江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以及玛多云享、天津友美、商道咨询等17个单位的代表进行了分会场专题报告,先后有100余位参加本届大会的正式代表莅临生态科普分会场听取了报告并参与了讨论交流。分会场召集人、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胡春胜研究员莅临活动现场并做重要讲话。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工委常务副主任、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唐建军教授主持整个分会场活动。北京师大唐海萍、重庆大学杨永川、厦门大学陈鹭真、暨南大学张修峰、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曾江宁、杭州师大袁永革、山东省生态学会刘大胜、高教社李冰祥等八位专家先后主持了分会场报告。整个分会场时间安排满满当当,整整持续一整天,分享话题覆盖全面,交流讨论十分热烈。科普工委副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江宁研究员做分会场总结。生态科普分会场报告内容既有基层实践,又有顶层设计,既有历史总结,又有时代探索,更有个体、企业对自然责任的思考,随着18位报告人的引导,与会代表们的思绪不断地从青藏高原到滨海湿地,从都市乡村到遥远边疆,在诗情画意中感受着生态的力量,在使命担当中思考着科普的价值。生态科普理论既包括生态科学普及行为可以遵循的理论,又呈现对生态学科学理论的科普表达。科普理论不断创新,科普实践和手段更是层出不穷,科普受众遍及社会各种层面。中国生态学学会的科普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

图片29.jpg

吴梦洁、杨丹从科普受众群体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对不同认知群体进行科学普及的方法,是基于认知理论的新探索。王智嵘从6个方面给出了自己对生态科普理论与实践的见解。陈鹭真、张修峰两位教授将晦涩难懂的蓝碳与全球变化关系、湖泊生态修复理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创作性科普教育与科普表达。杨永川、刘鸣达两位教授将自然科学、教育学、宗教、民俗、文学与艺术紧密融合,化理论于无形,揉技巧于诗意。展示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石莎教授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科学传播的空间堵点,实践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高璐璐教授针对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难点,以一家三生养鹤人诠释了为祖国护苍生的伟大情怀,给出了理论-技巧-实践三位一体的探索答案。唐海萍老师、李冰祥老师,通过雪域高原和现代生态学之父哈钦森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家传记讲述精彩故事的技巧。朱凤婷、郭玉荣实践了不同的新型传播手段,令人耳目一新。王蕾、张圣的案例分享启发了我们在信息传播全链条上的更多可能性。刘大胜教授的分享阐述了国际关系与生态视角的关联,展示了非对等、不平衡话语权下生态学者的奋斗经验。唐建军教授结合40年的大众科普经验,讲述了八万里孜孜不倦的科学传播心得。而王树清同志则讲述了拜泉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样本、博物馆与历史对话,与圣贤交友,与省市科普同行的实践经验,给科普人提出了“树立大科普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点亮科学之光”,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基“的希望和要求。

图片30.jpg

图片31.jpg

与会代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学家、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员投身科学传播事业,也会有更多的社会公众亲近自然、呵护自然,体验生态、拥抱生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也会更加宽阔。

图片32.jpg

据悉,本次大会以“生态科学新使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学术墙报、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高端论坛等,涵盖“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创新”“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于人类福祉”“全球变化的生态响应与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四大类49个主题分会场,有超过2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与往届的中国生态学大会一样,科普工委及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联合承办地有关单位组织了本届大会的生态科普分会场。

 (柯蒲苇 文/图) 

附:生态科普分会场报告信息

1.    南京大学吴梦洁:针对专业群体的跨领域科学普及

2.    中央民族大学石莎:从首都到边疆打通科普工作最后1公里

3.    山东省生态学会刘大胜:基于生态学的若干思考、尝试和努力

4.    厦门大学陈鹭真:蓝碳与全球变化科普实践

5.    暨南大学张修峰: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6.    重庆大学杨永川:树木树人

7.    北京师范大学唐海萍:生态科普报告的准备——以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成果为例

8.    浙江大学唐建军:四十年大众公益科普,八万里科技无私传播

9.    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王树清:以大科普赋能高质量发展

10.   沈阳农业大学刘鸣达:诗意沈农,诗意生态

11.   沈阳农业大学杨丹:课程先导实践深化竞赛检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效

12.   东北林业大学高璐璐:理论深耕技巧锤炼实践引领-高校生态科普宣传人才孵化计划

13.   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冰祥:从哈金森传看如何讲好生态学家的故事

14.   首都师范大学王智嵘:生态科普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

15.   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郭玉荣:秘境寻踪看王者归来——传统与现代技术在生态科普中的应用

16.   马多云享王蕾:国家公园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探索与实践影响自然案例

17.   天津有美环朱凤平:新媒体在生态文明科普中的应用

18.   商道咨询张圣: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具与公众传播实践案例分享